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
| 详情 |
[宁波镇海]镇海区:聚焦“涉企执法+法治信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
| |||
镇海区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与宁波大学法学院共建法治镇海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创新监管模式,推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与帮扶,打好“涉企执法+法治信用”组合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预防为先,筑牢法治基础 秉持“预防为先”的理念,主动靠前服务。在企业办理登记后、开展经营前,或者尚未发现企业有违法行为时,通过梳理企业共性和普遍性违法行为以及相关重点领域,提前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提醒,避免因对政策法规的不了解而陷入违法困境。 “信用体检”服务成为企业法治经营的“健康指南”。通过“信用体检”服务,企业精准把握自身信用状况,针对性开展整改优化,降低违法风险。目前,依托8718企服平台开展信用修复直播宣讲5场,观看企业超2000家;制作并推送《信用修复流程指南》短视频12条,阅读量超5万次;区信联信用修复保护促进中心推出“信用体检”服务,为企业提供失信风险预警,紧固件、电商等行业参与率达60%。 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为企业“松绑减负”。建立“白名单”机制,将信用良好的企业纳入优化监管名录,减少检查频次,实行日常监管“无事不扰”,激励企业重视信用合规。目前,首批公示4家“白名单”企业,实施“信用越好、监管越少”的分级监管措施,现已实现企业80%简单问题自主整改,检查频次降低30%以上。 包容审慎,优化监管措施 注重包容审慎,优化监管措施。发现企业有疑似违法行为,会依法制止并视情况开展行政指导。如,部分企业因光伏组件建设过高出现疑似违建行为,该区多部门组团帮扶,从源头上明确“光伏组件限高2.2m”标准,将“一拆了之”改为“一帮到底”,有效减少企业200余万元损失。 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针对企业整改中“标准打架”“整改成本高”等痛点,企业家们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协助制定《镇海区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截至2025年4月,联合帮扶整改机制累计服务企业1441家次,问题解决率98.75%。 规范行政处罚公示制度,确保执法透明公正。处罚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被依法变更、撤销、确认违法或者确认无效的,在3日内撤回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并公开说明理由。公开信息不准确的,在5个工作日内及时更正。 帮扶整改,提升修复质效 事后帮扶指引成为企业整改的“贴心助手”。行政处罚决定后,及时向企业送达整改指引,优化行政合规建议书,预防类似违法行为再次发生,完善罚后合规监管机制。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制定18类联合检查清单。2025年,将联合检查覆盖范围扩展至25类对象,检查频次再降20%。 协同推进联合帮扶整改工作,为企业解决复杂问题。送达处罚决定书时,提醒当事人整改中遇跨领域或复杂问题可申请执法部门协助。2025年7月,某企业因少量调漆作业需另设独立车间,面临高昂成本困境。企业通过“镇企航·益企帮”平台反馈后,区综合执法指导办启动“联合帮扶整改”机制,依照《镇海区行政执法联合帮扶整改工作实施意见》,组建专项帮扶小组,精准指导企业找到安全与环保标准的最优平衡点,大幅降低整改成本。 优化“罚后信用监管”闭环机制,助力企业重塑信用。围绕事后“修复+帮扶”“守信+赋能”服务主线,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三书同达”制度,实现处罚后失信情况、失信后修复指引、修复后合规要求同步告知,2024年度在572件案件中寄送“三书”,依法及时告知修复失信信息。配备专人协助网办罚后信用修复,压缩行政处罚类信用修复办理时限至2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已累计为410家信用主体提供信用法律咨询及修复指导,帮助283家企业完成或推进信用修复,修复失信记录2139条,累计助力修复主体成功融资2.27亿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文章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