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契入点,创新信用保护工作,成立区信联信用修复保护促进中心,成为浙江首家信用修复保护工作平台,为“失信企业自救、创业失败人才重启、创新驱动护航、破产重整”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信用赋能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一、聚集“三项”服务,创新企业信用修复全链条机制。一是构建“跨领域”信用修复协同体系。发改协同法院、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税务、银行等部门(机构),建立信用修复“部门职能清单、事项办理材料清单、权利义务告知清单”三张清单,对服务内容、联动流程等进行明确,全面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信用修复协同体系。二是开发“一类事”信用修复服务指引。搭建信用修复保护“一类事”服务框架,全面串联事前“入市+告知”、事中“合规+培训”“体检+预警”、事后“修复+帮扶”“守信+激励”服务主线,制定“一对一”信用修复咨询、操作指引等工作规程,全流程跟进指导。三是提供“定制化”信用修复专业咨询。将信用修复保护工作集成融入涉企法治增值化改革服务内容,在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护航”专区开辟专窗,落实专人值班接待,实现简单问题直接答复、复杂问题由专人跟进,通过平台流转至相关部门,保障相关诉求件件有回音。
二、突出“三大”重点,优化涉企信用修复集成式服务。一是修复流程图表化。绘制信用修复事项办理流程图、配套工作记录表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告知单“一览表”,打造“前端一口受理、分级协同审核、结果共享互认”信用修复链式服务供给,打破部门壁垒,以部门协同优化服务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效益、信心指数。目前,共计梳理信用修复事项办理流程节点38条。二是修复对象精准化。梳理司法、行政处罚等重点领域信用修复事项,以行政处罚对象、法院失信被执行人、IPO上市企业等重点信用主体为对象,研判前述群体信用修复难点痛点,针对信用修复知识欠缺以及缺乏重启经营的条件等主客观情况,引导民营企业在合理期限内主动纠正行政违法行为。三是修复举措多元化。遵循宽严相济和正面激励的价值导向,因人因企施策。针对行政处罚对象缺乏信用修复知识,推出企业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指导意见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三书同达”;区分被执行企业不同经营状况,针对企业“执行难”,加大调解助力,引入社会力量,增进信用修复中双方当事人的谅解,为履约执行保驾护航;针对企业“执行不能”,加大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力度,推动企业破产重整,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循环。
三、聚焦“三类”需求,提升信用变现全方位服务质效。一是以“信”护“资”,提升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汇集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区营商办首席政策咨询员、各业务部门信用修复与保护专员等队伍,全程参与信用修复工作。如某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因存在失信记录导致企业公共信用评价未达标,信用修复专员在对接企业信用需求后,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将信用评价恢复至“良好”,并获得承接资质。二是以“信”助“贷”,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通过强化“政银合作”,以信用为资信,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某农商银行迭代升级推出民营企业普惠信用贷款产品“民个·信融贷”3.0版产品,将获得政府质量奖、“守合同重信用”、“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诚信民营企业”等荣誉的市场主体纳入信用“白名单”给予最高享受1000万授信、最低年化利率3.45%信用贷款,惠及各类中小微经营主体120余户,累计授信超1.3亿元,树立了信用资产可以“变现”的良好导向。三是以“信”促“创”,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探索建立科创人才创业容错司法信用保护机制,引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镇海天使产业园,为创业失败人才信用修复提供第三方投融资。如某领域技能人才陶某因疫情影响导致项目投资停止,被列入严重失信被执行人,中心通过与法院、金融机构等多方协调,达成信用修复协议,助其重新创业,项目成功启动后带动1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