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是全国60个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县区之一,区域内有364种危险化学品,每天危运进出车辆数达到6000辆次,每年道路运输量超过1400万吨,安全风险突出。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积极推进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构建以信用管理为主的行业安全监管机制,实现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精准靶向监管,行业安全、企业效益、财政税收、投资增幅四个维度同步稳定增长,推动区域经济迈向“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绿色发展。
一、制定行业信用规范,推动危运企业有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信用评价、危运管理和招标投标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镇海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行业实际,制定出台《镇海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创新性地将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危运车辆和驾驶员纳入评价范畴,开展动态评价、赋码监管。在新增运力、扩大经营范围、通行证办理、登记核验以及招投标环节应用广泛应用信用评价结果,进一步规范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活动,为加快打造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二、强化信用信息集成,实现危运企业精准画像。将信用评价管理嵌入区危化品道路运输系统,实现信息归集、履约检查、信用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一是全面归集信用主体信用信息。将全国各地区在镇海区从事危运业务的企业、车辆和驾驶员信息纳入平台,包括基础信息、事故信息、违法信息、评价信息等。目前系统覆盖了582家危运企业、5161名驾驶员、11936台车辆。二是突出数字智控。通过数据接口获取、智能终端采集和系统自动产生等多种方式,自动归集交通、公安、应急、检察院、发改局等行业数据,通过算法模型对27种违法行为进行在线评价。评价采用百分制,分为3个等级,评价得分80分(含)以上的,属低风险,赋蓝码;评价得分60(含)以上80分(不含)以下的,属中风险,赋黄码;评价得分60分(不含)以下的,属高风险,赋红码。
三、突出信用分级分类,落实危运行业靶向监管。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分级分类监管措施,并将跨部门协同措施嵌入数字化监管系统,具备自动推送、自动提醒和协同联动功能,具体如下:一是联合激励蓝码。对其办理车辆登记核验、罐体登记核验、从业人员登记核验等业务事项以及通行证事项中,给予 “绿色通道”、“线上办理”待遇。在区域内实时发布评价结果,鼓励化工企业在招标投标中设置加分项,并在评价结果运用周期内,支持运输企业新增运力或扩大经营范围。二是重点关注黄码。在评价结果运用周期内,企业不予新增危险品运力或扩大经营范围,向企业发出书面警告函,并约谈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三是联合惩戒红码。向社会公开曝光,所有红码车辆停止营运30天,约谈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在评价结果运用周期内,不予新增危险品运力或扩大经营范围,鼓励化工企业在招标事项中将红码企业设置为否决项。自信用评价开展以来,区域违章数量从每天800起以上,下降到每天50起以下;危运安全事故从每年5起以上下降至零起。危化品道路运输规模从820万吨/年上升到1400万吨/年,产业经济获得高质量快速发展。